C919不用国产发动机?中国商飞签约赛峰和克瑞正规配资知识网,何时自主可控!
C919还靠“外援”?我们一定要尽快把发动机造出来!
巴黎航展,中国商飞又签字了。不是订单,是谅解备忘录,签给了谁?赛峰和克瑞——依然是老熟人,依然是美法背景,依然是关键系统。
我看完这条消息,第一反应是:熟悉的配方,熟悉的味道。自主可控,嘴上说得响,落到技术环节,还是绕不开西方那几家巨头。
C919的60%国产化听上去不错,但那剩下的40%,恰恰是最要命、最要命的部分。
说白了,动力、航电、飞控、起落,全是命门。
我不是要否定我们中国航空的努力。长江1000A和2000不是白干的,科研团队这几年确实在拼。但你要说现在就能替代赛峰、克瑞?我不信,我们自己恐怕也不敢拍胸脯。赛峰的LEAP-1C用在C919上,是成熟产品。而我们自己的发动机,试飞还在路上,推力指标、燃油效率、可靠性都还在调。
展开剩余77%你说这是不是一种讽刺?我们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,有做高铁、造核电、建空间站的能力,可一台用于商用飞机的高性能发动机,就是迈不过那道坎。
我记得几年前,央视做过一个节目,讲国产发动机的难点。主持人问:“为什么我们造不出来?”专家叹了口气,说:“能造,但造得不好。”这句“造得不好”,其实比“造不出来”更残酷。
因为它意味着:我们什么都知道,就是差那么点火候——材料、工艺、经验、验证体系,缺一不可。而西方那些公司,靠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技术积累,牢牢坐在食物链顶端。
这也是中国商飞继续和赛峰签谅解备忘录的原因。不是不想独立,是没法独立。
你说我们不努力?错,我们一直在努力。
你说我们没进步?也错,C919能飞上天,就是进步。
但你要说,我们已经彻底摆脱了对西方的依赖,那是掩耳盗铃。
讲真,我并不担心“依赖”这件事。全球化时代,谁不依赖谁?波音的机翼也要找日本,空客的座椅也来自意大利。问题是,我们依赖的是最关键的那一环,是别人一旦卡脖子就能让你趴下的那种。
这不就是芯片危机的翻版?
你看美国当年怎么对付华为的。一个禁令,连谷歌服务都用不了。现在想想,如果哪天C919飞起来了,赛峰说:“对不起,我们暂停供货。”我们的国产大飞机,是不是立刻趴窝?
所以我才说,谅解备忘录不是喜讯,是提醒。
它提醒我们:自主可控,从来不是口号,而是生死线。
当年歼-20试飞时,用的是俄制AL-31发动机。后来才换上国产太行,再后来,是涡扇-15。军用飞机尚且要20年走完发动机国产化这条路,民用飞机,技术门槛更高,可靠性要求更苛刻,怎么可能一蹴而就?
赛峰之所以稳坐钓鱼台,不只是技术牛,而是他们有“标准话语权”。这话怎么讲?就是他们的产品不仅好用,还被全球市场认可。你造得再好,FAA不认证,EASA不签字,照样飞不了国际航线。
国际规则是他们定的,我们只能慢慢“靠过去”。
这就是我们要面对的灰色现实:不是你技术上去了就能赢,还得打破别人设的规则网。
有时候我在想,我们是不是太急了。总想着一口吃成胖子,今天签约,明天就要自主。现实却是,一步一步、磕磕绊绊地走。发动机这样的大杀器,靠“突击”是造不出来的。
但我又不愿认输。
我们吃过太多被“卡脖子”的亏,从芯片到光刻机,从高端材料到航空发动机。每次被卡,我们都痛心疾首,发誓要自主。可等风头一过,又习惯了“买买买”。
这次C929项目又拉上赛峰,我不敢说是错,但绝不是好消息。
我只希望,这不是一种“习惯性依赖”。
所以我今天写这篇文章,不是为了骂谁,也不是唱衰国产大飞机。我就是想提醒一句:我们要做的,不是把C919、C929堆出来,而是把背后的“心脏”造出来。
因为真正的“自主”,从来不是拼外壳,而是掌控灵魂。
这事急不得,但也拖不得。
你看世界局势,今天是芯片,明天可能就轮到发动机。你在国际舞台上走得越远,越得有底气。而这个“底气”,不在嘴上,在仓库里,在试验台上,在每一颗涡轮叶片的背后。
我不是悲观,我只是想实话实说。毕竟,只有认清了现实,才谈得上改变现实。
写到这里,我想起一句话:“靠别人正规配资知识网,永远是寄人篱下;靠自己,才是堂堂正正。”这话不新,但放在C919的背景下,格外刺耳,也格外清醒。
发布于:安徽省宜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